菌类药材遇碘液显特殊的蓝紫色木耳属于一种菌类,不含碘。木耳不属于热性食物,也不属于寒凉食物,是比较平和的食物,对肺有滋养的功效,对胃有保护作用,还可以抗氧化,增强人体抵抗力。所以木耳适合大多数人吃,尤其对肺不好的人,吸烟的人,更适合多吃一些木耳。因为不含碘,所以说甲亢患者也可以吃木耳的。一般含碘高的食物包括海鲜,海带,紫菜,海白菜等,甲亢的患者不能吃这些食物。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木化、角化、栓化、矿化、粘液化木质化细胞壁加间苯三酚试液 1~2 滴,稍放置,加盐酸 1滴,因木化程度不同,显樱桃红或紫红。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遇苏丹 Ⅲ 试液,稍放置或微热,呈橘红色至红色。纤维素细胞壁遇氯化锌碘试液,或先加碘试液湿润后,再加硫酸溶液显蓝色或紫色。硅质化细胞壁遇硫酸无变化。 遇碘变蓝紫色淀粉遇碘会变成蓝紫色。 淀粉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它是细胞中碳水化合物最普遍的储藏形式。淀粉在餐饮业中又称芡粉,水解到二糖阶段为麦芽糖,完全水解后得到单糖(葡萄糖)。 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前者为无分支的螺旋结构;后者以24~30个葡萄糖残基以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而成,在支链处为α-1,6-糖苷键。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这并非是淀粉与碘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相互作用,而是淀粉螺旋中央空穴恰能容下碘分子,通过范德华力,两者形成一种蓝黑色络合物。 实验证明,单独的碘分子不能使淀粉变蓝,实际上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离子。 碘液遇什么变紫色由于碘具有腐蚀性,故不能用分析天平称量。配制标准碘溶液一般是先配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进行标定。用拖盘天平称碘12.7克,放入一盛有100毫升36%KI溶液的玻璃乳钵中研磨使之完全溶解,然后转移至烧杯中,加盐酸3滴,蒸馏水适量,使成1000毫升,即得。配好的碘溶液需要用Na2S2O3标准溶液标定。加入3滴盐酸的目的是中和Na2S2O3标准溶液中的稳定剂Na2CO3。标准碘溶液须保存在棕色瓶内,并置于阴凉处。市售的碘单质常含碘酸盐杂质,可通过升华来除掉。元素周期表53号元素碘,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5周期系ⅦA族是卤族元素之一。1811年法国药剂师库特瓦首次发现单质碘。单质碘呈紫黑色晶体,易升华,升华后易凝华。有毒性和腐蚀性。碘单质遇淀粉会变蓝紫色。主要用于制药物、染料、碘酒、试纸和碘化合物等。碘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健康成人体内的碘的总量为30毫克(20~50毫克),国家规定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标准为20-30毫克/千克。碘在自然界中以能溶于水的形式存在。在自然界含量稀少,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海带、海鱼、和贝类等动植物含碘较高(每升海水含50-60微克)以外,在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微。碘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在地壳的含量位居第47位。除在海水中含量较高(每升海水含50~60微克)以外,在大部分土壤、岩石、水中的含量都很低。自然界中的碘来源主要是以碘酸钠NaIO3的形式存在于智利硝石矿中,在海水中碘的含量很少,但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如海藻、海带等)具有选择性吸收和富集碘的能力,是碘的一个重要来源。遇稀碘液显蓝紫色碘液本身就显黄色。碘遇淀粉变蓝。蛋白质不与碘液结合。碘可取代肽链上酪氨酸苯环上羟基位的一个或两个氢,使之成为含有碘化酪氨酸的多肽链。这可能是因为苯环可发生卤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有苯环结构的蛋白质和硝酸反应会呈现黄色,这可能是因为苯环可发生硝化反应和加成反应。哪一种物质遇到碘液后会呈现蓝色会变蓝的,如果在低温时,唾液淀粉酶还存在活性,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遇到碘液就不会变蓝;若为37°的高温,使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就会变蓝,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若试管中加入了唾液,浆糊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溶液呈碘液的颜色,即淡黄色;若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遇碘液显蓝紫色的多糖是淀粉会变蓝的原理淀粉(C6H12O6)n 属于多糖类,它遇到碘元素的时候,会发生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显蓝色.淀粉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淀粉与碘酒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包合物(碘分子被包在了淀粉分子的螺旋结构中了),这种新的物质改变了吸收光的性能而变了色。天然的淀粉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约占10%-30%,分子量较小,在50000左右,可溶于热水(70℃-80℃)形成胶体溶液。直链淀粉与碘酒作用显蓝色,但较短的直链则呈现红色、棕色或黄色等不同的颜色支链淀粉约占70%-90%,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得多,在60000左右,不溶于水,支链淀粉与碘酒作用显紫色或紫红色所以,淀粉遇碘酒究竟显什么颜色,取决于该淀粉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例。有的豆类几乎全是直链淀粉,遇碘酒显蓝色;糯米中几乎全是支链淀粉,遇碘酒显紫色;玉米、马铃薯分别含有27%、20%的直链淀粉,所以马铃薯遇碘酒所显的颜色比玉米遇碘酒所显的颜色要略深。加碘液呈蓝色或紫色的植物细胞后含物是什么淀粉遇碘呈蓝色这一特性,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因其显色反应灵敏而被广泛用于检测碘或淀粉的存在实验中。那么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什么呢?1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淀粉是一种植物多糖,是由几百到几千个葡萄糖单体脱水缩合而成。它通常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两个部分组成。直链淀粉可溶于热水,分子量比支链淀粉小;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与热水作用会形成浆糊,分子量比直链淀粉大。淀粉与碘之所以会产生呈色反应,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的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至于呈现出什么颜色则与淀粉糖链的长度有关。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时,则不会呈色;当链长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基时,则会呈红色;当大于60个葡萄糖基时,则呈蓝色。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淀粉与碘反应的本质是生成了一种包合物,从而使得颜色变蓝了。2显色反应影响因素淀粉类型。选取可溶性淀粉溶液、马铃薯浆、糯米浓浆三种类型进行试验,可发现:可溶性淀粉溶液遇碘呈现蓝色;马铃薯浆遇碘呈紫红色;糯米浓浆遇碘呈紫红色。由此可见,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会受淀粉类型的影响。淀粉新鲜度。观察新配置的淀粉溶液、配置一周的淀粉溶液、配置一月的淀粉溶液,观察它们遇碘后的显色反应,可发现:新配置和配置一周的淀粉溶液均呈蓝色,而配置一月的淀粉溶液则呈紫蓝色。由此可见,淀粉和碘的显色反应会受淀粉新鲜度的影响。温度。将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分别放置在0℃至100℃等不同温度下观测,可发现:当温度≤30℃时,溶液仍呈现蓝色;当温度在40℃至50℃时,蓝色很快褪去;温度在60℃以上时,则不会出现蓝色。这是因为淀粉分子受热时,螺旋圈会由于膨胀而扩大,碘分子不能在螺旋圈中利用氢键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导致原有颜色逐渐褪去。因此,观察淀粉的显色反应应该在30℃及以下的情况进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是什么.dox》碘液的颜色为什么呈紫色碘水也指碘的水溶液(100克水在常态下只能溶解0.029克碘,因此常加入碘化钾增大溶解度),可用来检验氧化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如VC、SO2等),也可以检测淀粉的存在(会使溶液变蓝)。碘的水溶液呈黄色或黄褐色。含碘较高的碘水呈紫红色(溶液中存在大量碘单质小颗粒造成) 遇碘水显蓝色的有机物蓝色较深的是(玉米种子),集中在(胚乳)部位最蓝。因为玉米种子含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而菜豆种子中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且玉米种子是单子叶植物,胚乳是储存营养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