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是第16个世界肾脏日。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约在10.6%,广东地区更是高达12.1%。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肾脏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病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要特别警惕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中国约有1.5亿慢性肾脏病患者,但知晓率却远远不足。余学清指出,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相关。调查发现,农村的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于城市。慢性肾脏病虽然不是遗传病,但有遗传倾向性,慢性肾脏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有牙周炎等感染的人群,也容易引起肾脏的病变。”
而就中国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来说,肾毒性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尤其需要引起重视,这其中既包括西药也包括中药。例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比如关木通、粉防己、朱砂莲等易导致肾损害,西药中的止痛药,在肾脏不好时也要慎重使用。
慢性肾脏病会带来一系列全身性并发症,及早发现可以及时进行干预。但早期肾脏病症状轻微,难以觉察。一旦发现,往往已经是病情加重,甚至已经是尿毒症阶段,走向肾透析的方向。
根据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约58万人,预计我国有血液净化治疗需求的尿毒症患者100多万人。华南地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2.1%,每年医疗费用达数十亿元,医保投入巨大,亟须找到更为高效的防治措施。
如何及早发现慢性肾脏病?余学清介绍,首先是对危险因素的预防。例如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通过控制血压血糖,避免肾毒性药物等,有效预防肾病的发生。普通人日常也要注意低盐饮食,摄入优质低蛋白,每日至少喝1.5升水等,都可以降低危险因素。其次,每年的例行体检及时发现血液和尿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也非常重要。
“我记得刚做副主任医师时,曾有一个老人家因心脏不好到心血管科看病,做冠脉造影后出现急性肾衰,实际上该患者此前检查已经发现肌酐升高,但未引起重视,这类病人做造影检查就存在风险,需要减少造影剂剂量、多喝水、使用一些抗氧化剂等手段提前干预。”余学清举例说。
庞大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群体,也急需长期持续的跟踪随访和院外管理。针对目前患者多、医疗资源尚不充分的问题,余学清认为,线上医疗,即利用医院、医生资源,在线上为院外的病人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对病人有利,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和手段,同时要和院内的复查与治疗做好结合。
去年12月,在余学清等多位肾内科临床专家牵头下,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病防治分会发起,医联互联网医院等多方参与的慢性肾病管理中心项目正式启动,旨在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慢性肾病患者进行疾病的全流程管理,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2024年3月,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的“中国慢性肾脏病管理创新计划”启动。该研究计划开启中国百万名慢性肾脏病队列研究,系统探索中国慢性肾脏病的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早预防、早干预和“筛-防-治一体化”模式。余学清介绍,希望能籍此项研究,提高慢性肾病极高危患者救治的覆盖率和成功率,实现慢性肾脏病人全面精准有效管理,降低疾病负担。(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