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依托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区县建设,在石柱、垫江等9个区县建成黄连、丹皮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保存了青蒿、黄连等种质资源300余份,选育出2个药用紫苏良种并示范推广。培训药农2万人次,发放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实用手册1万余份。重庆市中药良种选育与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制定了青蒿、黄连、传党参等6个中药材品种的种植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在秀山、酉阳等地示范推广金银花、青蒿等中药材新品种20万亩。
基地有几个
中药材的生产技术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药植所而言,从六十年代开始,科研人员深入到全国各地开展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帮助当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并建立中药材的研究机构,解决了诸多中药材生产中的问题,先后开展了黄连、当归、贝母、天麻、金银花、丹参、元胡、番红花、人参、西洋参、黄芩、甘草、北沙参、枸杞、桔梗、红花、芍药、牡丹、山茱萸、地黄、金莲花、杜仲、薏苡、山药、银杏、五倍子、猪苓、黄芪、金荞麦、肉苁蓉等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其中天麻、黄连、西洋参、金银花、猪苓等品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脱贫途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所致力于中药材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中药材的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措施,这项技术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人参、西洋参、山楂、金银花、枸杞等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全国中药材家种品种达300多种,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年产量5亿多公斤,全国已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种植方法较为原始,缺乏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是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2.1 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种品选育工作滞后,造成中药材的质量不稳定由于大多数药用植物引种栽培历史较短,因此保留着许多野生性状,栽培的中药材种质混杂,表现为种内变异的多样性。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选育工作不及时,是造成中药材质量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2.2 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在栽培过程,中药材往往遭受到多种病虫病的危害,直接影响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年国家中医药局组织有关单位对中药材植保问题开展调研,调研结果认为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中药材生产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损失大,由于药农对农药缺乏有关常识,滥用、误用农药问题突出。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阻碍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环境污染,某些中药材生长地区受到工业废液、废气等严重污染;某些地区土壤含有砷、铅等有害元素,有些中药材在生长过程中富集这些有害元素。这两个主要原因导致重金属含量超标。2.3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当前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措施不力,受价格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常遭掠夺性开发,导致毁灭性破坏,如肉苁蓉、川贝母、石斛、穿龙薯蓣,冬虫夏草等,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有些药用植物分布区域缩小,甚至减少到物种灭绝的边缘。2.4 中药材栽培、加工技术不规范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大宗药材的种植缺乏严格的规程,生产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 中药现代化是以中药材栽培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作为中药的源头部分的中药资源,特别是中药材生产,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才能保证中药现代化的实现。要把高质量绿色中药材的生产研究作为中医药发展与加速中药走向世界的首要工作,没有现代化的中药材栽培研究作支撑,就难以生产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安全有效、质量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生产就无从谈起,中药现代化就成为无水之源。鉴于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的重要性,选择若干个中药材品种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同时研究建立符合GAP的中药材种植规范作为中药现代化项目的内容之一。我国有关单位正在组织专家起草我国的GAP标准。国内虽有一些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规定,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和可操作性。适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GAP的制订实施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国家制订了GAP实施条例。我们可以借鉴法国的《药用和芳香植物生产管理规范(GAP)实施条例(草案)》中从种子和繁殖材料、栽培、灌溉、收获、初级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设备、人员和设施、书面记录、教育以及质量保证11个方面作为全面具体的规定。如:种子的繁殖材料中规定“播种材料性能必须通过植物学鉴定,说明其植物变种、栽培品种、化学型及来源。无性繁殖的原材料也应如此;原材料包括种子的无性繁殖材料,应该符合有关纯度和发芽率的要求或标准;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栽培、收获、干燥及包装等过程中都应该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变种的混入,对于混杂者应及时去除”。栽培规范中规定:“依据栽培类型,如传统方法或有机产品,种植者必须遵循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栽培,通常应注意避免环境干扰;药用和芳香植物不能在被沉积淤泥污染的土壤中生长。此外土壤还不能被重金属、农药和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的残留所污染。……”以确保符合生产管理规范,确保药用植物生产质量。 1、概念的内涵中药材全息营养的概念由张勇飞等专家于2011年首次在《滋补中药的生产与营销》一书中提出,又通过2013年出版的《优质高效中药生产直通营销》一书中加以完善。什么是中药材全息营养?祖国传统中医学利用“天人合一”的宇宙全息规律将“自然”与“人体”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了理、法、方、药的医学体系,中药材在防治人和动物疾病中完全遵循了宇宙全息理论而有效地使用,这被几千年的医学实践所证明,所以中药材全息营养是指某种中药材含有防治人和动物相对应的某种疾病的全部物质形态和能量与信息的场形态的营养总和 。2、概念的外延用现代分析理论建立起来的生物学和医学理论,衡量药材的药用价值就是用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作为依据而定,其实这是一种局限理论。因为,没有一种科学理论可以完全认识生命所有需要的一切营养、医疗和保健物质。但是,我们也不是科学的虚无主义者,最接近科学的中药材的药用价值标准就是遵循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食物链,它包含了防治疾病全部信息的药用成分,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全息营养,它还应该包括无法用仪器测定的而被祖国医学证明了几千年的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等指标。中药材全息营养就是指药材的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皂苷、多糖、维生素、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以及四气五味和归经等综合药用价值 。3、指导生产的意义道地中药材就是指原产地或近似原产地生产的中草药材,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天地自然最佳组合因素的产物,药效最佳,具有完美的中药材全息营养。因此,在中药材在栽培中必须注意中药材全息营养,否则,生产出的中药材就不具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在中药材原产地生产的中药材是道地中药材,然而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环境及物种保护法规条例的限制,中药材的生产不得不在原产地以外的地区进行人工栽培。通过人为方法将药材移出原产地引种到其它地区的栽培称之为药材异地栽培。由于药材异地栽培脱离了药材原有的生存环境,在新的地区再也没有了原来的物质营养条件和非物质的多种场能影响,比如地磁场、月潮、日磁场和宇宙场等多维场能的作用,所以,药材异地栽首先需要适应引进地区的生存环境条件,这样药材才能生长下来。如此,异地栽培的药材一边继承了该药材原有的特性,一边吸收了引进地区生存环境作用的新特点,培育了该药材新的全息营养特征,与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形成了明显的异化。比如,滋补药材的道地产品在中原地区生产,它主要具有补益五脏之气功能;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南地区,滋补药材的补益减弱,同时滋阴功能得以显现;如果把滋补药材引种到华东地区,就具备得补而不腻的特点,因为这里的滋补药材带有了调达肝气的效果。我国的各种生物无不打上地域的烙印。道地滋补药材和异地栽培药材其特点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讲,异地栽培药材在道地滋补药材的全息营养特征上,向异地即引种地域的自然全息营养特征上靠近,也就说有异化向引种地域特征的趋势。具体异化趋势见表 。我国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表 我国地区划分 异地栽培时药材全息营养的异化趋势 中原地区 补脾益气 东北及华北地区 补五脏气 华东地区 梳理肝气 华南地区 滋阴除热 西南地区 补血调阴 西北地区 滋补肺气